武進新聞網訊(鄒凱杰 記者 徐千翕)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如何保持清潔、避免交叉感染?鮮有人關注。在醫院,有這樣一群幕后工作者,他們和各類醫療器械打交道,做好專職清潔和養護工作。
護衛醫療器械質量和安全
穿過四道門,穿好全套防護設備,記者在常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護士長殷云的引導下來到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間內,只見一群身著紫色工作服的醫護人員正在五花八門的儀器前忙碌著。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檢查與保養、包裝、滅菌、儲存、發放……每一套醫療器械進入到中心后,都要經歷這樣的處理流程。
近年來,醫院醫療服務業務不斷拓展,臨床科室工作量不斷增加。為減輕臨床一線的工作量,2015年,七院成立消毒供應中心,采取集中式管理模式,接收全院各門診科室和手術室等25個護理單元的醫療器械器具清洗滅菌工作。
“這里就是我們的戰場,我們的戰友就是一臺臺機器。”殷云向記者介紹中心的運作流程。中心現有兩臺全自動清洗機、兩臺小型超聲機、一臺烘干機,每臺機器都在細心照護下運轉。
普通醫療器械經過回收分類、手工預處理等流程后可上機清洗消毒。然而,顯微鏡、內鏡、導線等器械,由于結構精密復雜、價格昂貴,必須全手工清洗。一旦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儀器損壞或院內感染。因此,科室人員都練就了“火眼金睛”。
經過去污消毒,包裝區的工作人員打印清單、核對條碼、檢查耗材、制作紙塑袋。所有的器械重新被檢查、篩選、裝配后,進入滅菌區,接受物理、化學、生物三項檢測。
在消毒供應中心,每個器械包都有唯一的追溯條碼,每項關鍵參數記錄都可查詢。器械包經過處理后,變身整潔美觀的無菌包,被一一分發到臨床科室使用。
爭分奪秒的“娘子軍”
為保證一線器械物品的充足供應,消毒供應中心24小時待命,工作可謂爭分奪秒。
所有器械的平均清洗消毒時間約為40分鐘,加上后續的配包、滅菌等工序,整個過程需要約3小時。盡管大部分器械是通過物流小車運往全院,但部分精密器械需要中心工作人員親自下收下送,每天收送的時間也要3小時以上。
“每一件手術器械背后都有一個鮮活的生命,我們的工作要既快又精。”殷云說。中心工作人員是一群“娘子軍”,包含6名護士、6名技術輔助工人。每位護士均要經過三個月的專業訓練,持“雙證”(消毒員證和高壓容器上崗證)方能上崗。“要注意檢查器械的關節折合、凹陷處是否有血漬污漬,倘若肉眼難以觀察,還要使用放大鏡、顯微鏡檢查。”王月是中心的質檢員,從事相關工作長達8年,她負責對清洗、包裝后的器械進行質量檢測,只有眼光異常“毒辣”的人才能勝任這個工作。
“有時急診做手術需要使用外來醫療器械,按照規定,這些器械需要提前2小時以上送至消毒供應中心進行清洗消毒,接到臨時通知,我們必須隨時返崗處理。”今年26歲的章湘煒是科室最年輕的成員,她的孩子剛剛一歲多,但為了工作常常深夜趕回醫院。
“我們處理過艾滋病患者和新冠肺炎疫情疑似病例使用的醫療器械,其實,這里每天都上演著沒有硝煙的戰爭。”殷云說。消毒供應中心就像醫院的“肝臟”,將毒素分解代謝,排出體外。這群“娘子軍”,是醫院臨床一線的保駕護航者,用另一種形式去關愛病人。
為臨床一線備足“槍炮彈藥”
責編: 莊恩慧